RPA项目为何频频“烂尾”?
德勤的一项调查发现,在400家公司中,30%到50%的初始RPA项目失败,63%的RPA项目没有按时交付。即使是按时交付,但在稳定性和兼容问题上屡屡出岔,维护与售后团队能力有限,导致项目收益远低于预期。
对此,业内有人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烂尾”。
01
“烂尾”贯穿项目,防不胜防?
导致RPA项目“烂尾”的原因五花八门,“雷区”覆盖了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
一、前期
- 缺乏清晰目标
由于经验缺失,厂商与企业在项目启动前制定的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去甚远,项目落地后积重难返。
- 业务需求挖掘不充分
目前市场上不少厂商因为业务范围太窄,服务对象过于垂直,因此无法正确理解客户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可能会遗漏关键环节或错误地评估流程的复杂性,导致后续开发的 RPA 机器人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二、中期
- 跨部门沟通协作不畅
团队协作不畅。RPA 项目通常需要业务人员、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等多个角色的协作。如果沟通不畅、职责不明确,就会影响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 上游兼容性
RPA处于信创产业生态下游,而产业上游同样存在大量厂商。因此,RPA对上游的兼容性至关重要。RPA兼容性不足将导致业务流程中断,人工成本直线上升。
- 产品力不足
标准化产品或缺乏大型企业服务能力的厂商无法应对大型企业的定制化需求,常常导致部分重要功能被腰斩,项目落地效果远不及预期。
三、后期
- 运维支持不足
没有建立专门的运维团队或制定完善的运维计划。RPA 机器人上线后需要进行持续的监控、维护和优化,如果没有足够的运维支持,就会出现故障无法及时修复、性能下降等问题。
- 对业务变化的响应不及时
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变化,RPA 机器人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如果不能及时响应业务变化,就会导致机器人无法满足新的业务需求。
- 厂商资金断裂
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号召,大量选择“入局信创”的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导致市场泥沙俱下。其中不乏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暴毙”的厂商。业内已有不少企业的RPA项目,因为厂商倒闭而直接宣告破产或无法续约,致使企业不得不另斥重金重新打造RPA项目。
这些“雷区”但凡踩中一个,都会直接导致项目收益大打折扣,甚至项目“烂尾”。
即便如此,但RPA项目带来的巨大收益,仍然让不少企业对其趋之若鹜。
02
收益压倒恐惧
根据艾瑞咨询预测,至2025年,国内RPA市场增速依旧能保持40%以上,市场规模突破百亿。
一边是项目“烂尾”事件层出不断,一边是国内RPA的市场持续高速扩张,呈现出RPA赛道的冰火两重天。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不难理解,那便是收益预期大于风险预期。
从需求端来看,中国数字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上涨。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数据显示,随着中国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入,国内数字经济带来员工与应用交互的场景数量上涨,产业数字化占GDP比重在2020年已突破30%,产业规模达31.7万亿元。
另一方面,国资委下发信创79号指导文件后,要求所有央企+地方国企全面落实信创全替代,部署了2023年信创具体量化要求,其总体目标更是要求在2027年实现100%信创替代。信创引流,央国企市场的水注定流入国内市场,进一步助推国内RPA产业的质量与规模水涨船高。
可以说,数字经济的发展和信创政策共同奠定了RPA赛道的长青基础。
此外,就需求基底而言,RPA的投资回报率十分可观。
艾瑞咨询《腾挪:2023年中国RPA行业研究报告》
企业能够对RPA项目带来的投资回报率进行明确的量化。在项目顺利落地的情况的下,ROI通常在几倍到百倍之间。如此可观的收益,在日益强调“降本增效”的今日,自然让RPA成为了企业追逐的香饽饽。
获取巨额回报的前提是项目能够顺利完成。那么,企业应如何规避RPA项目建设中的“烂尾”风险呢?
03
三个维度考量RPA厂商
仔细分析项目“烂尾”原因,我们可以大致归为三大类:厂商技术实力、项目经验以及企业实力。
硬核的技术实力是项目顺利落地的重要前提,丰富的项目经验能让RPA项目价值达到最大化,优秀的企业实力能确保项目持续稳定运行。企业采购负责人在考察RPA厂商时,可以仔细依照这三个维度,对厂商的匹配度进行全面的考量。
国内RPA厂商虽多,但如果按照以上三个维度严格筛选后,每一项都能达标的厂商实则不多。规模越大、目标越高的企业,其可供选择的厂商越少。
其中筛选条件最为苛刻和复杂的,要数超大型国央企。
那么,超大型国央企对上述三个维度的考量有多苛刻呢?
首先是技术层面上,由于信创原因,国央企必须选择能够尽可能多地兼容信创生态上游的RPA产品,而目前上游产品又多又杂,下游RPA厂商能够完美兼容者寥寥无几。
其次,超大型企业RPA项目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厂商起步较晚,鲜有经验丰富的信创RPA厂商。
最后,国央企对厂商的稳定性有绝对要求,项目中断或无法续约皆会造成极大影响。然而,信创生态下的厂商无法接受外国资本投资,因此,国央企必须选择营收状况良好、受国内资本青睐的RPA厂商。
第一新声研究院《2024年中国信创产业研究报告》
层层筛选下来,国内符合条件的RPA厂商屈指可数。而九科信息正是其中佼佼者。
04
九科信息,国央企智能自动化专家
由招商局孵化后,九科信息专注信创环境下国央企的智能自动化转型,并于2020年进入RPA市场,2023年年营收较两年前翻了7倍,预计2024年年营收将破亿。
在全球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九科信息逆势增长,靠的不仅是“源于国央企,服务国央企”的发展战略,更是强悍的技术能力及业内首屈一指的超大型项目管理经验。
从技术而言,九科信息的明星产品bit-Worker RPA平台成功捕抓到国央企智能自动化转型的痛点。
作为国内目前唯一采用全云原生的RPA产品,它不占用本地资源,机器人云端部署,可以和客户已有的云架构、云方案完美融合。因此,bit-Worker RPA平台能够广泛兼容信创生态上游产品。
bit-Worker RPA 获信通院首批3+级认证
同时,九科信息亦为自动化领域唯一的信创工委会成员单位
强大的兼容性来带来“丝滑”的使用体验。让国央企客户能够在单一RPA平台上,无缝链接上游不同厂商的多个产品。无需人工干预,可直接从流程A,流畅运行至流程Z,满足集团型企业超大规模机器人管理、跨平台跨系统运行等高要求。
“起步晚,但跑得快”,九科信息团队如今的技术实力可比肩国际一流厂商。就在不久前,九科信息为兴业银行打造的项目顺利落地,完成了信创环境下,规模最宏大、流程最复杂的UiPath产品和场景迁移。(注:UiPath系目前市值最高的海外RPA厂商)
而在超大型项目管理上,九科信息更是拥有业内领先的丰富经验。
国内RPA项目订单大多在几万至几十万区间,而九科信息所承接的项目则在数百万至上千万级别。比起金额上的巨大差距,后者在对客户业务理解难度、跨部门沟通难度、业务流程挖掘难度等非技术性问题上,更是比小额订单复杂百倍。
九科信息深受大型国央企客户信赖
历时四年,九科信息在央企客户市场占有率高达20%,成为业内最资深的国央企智能自动化转型专家之一,获得了客户的广泛好评。
如在与中交建的合作中,九科信息的机器人在前端、后端都完全信创的环境下,设计应用50+应用场景,建设覆盖单位19家,完成6大系统集成对接,且已7*24小时稳定运行超过300天。
九科信息团队的经验丰富,曾获得中国交建财务云集成组高度赞誉:
“(九科信息)项目经理实施经验丰富,带领项目组迅速开展了以北京分中心、华中分中心、西北分中心的需求调研和场景设计,为集团机器人业务统建和各个分中心统建做出了卓越贡献。”小九同学,公众号:九科Ninetech中国交建:信创浪潮下,百年央企的财务云智能RPA建设
技术与经验上的领先,让九科信息获得越来越多的客户与投资人的认可,保障了财务健康,为国央企客户带来长期稳定的合作,复购率超80%。同时,良好的营收也为九科吸引了一众国内资本的密切关注。迄今为止,九科信息已完成6轮融资,皆由一线内资所投。
回归最初的问题,RPA项目“烂尾”的现象虽无法杜绝,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毫不夸张地说,企业一旦选对了厂商,可谓是成功了一大半。九科信息亦会持续奋进,给予客户最大的安全感,为行业树立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