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回顾|建设AI Agent前,企业必备的12个核心认知
7月2日,九科信息产品VP傅恺,受邀参加了由创道硬科技举办的“科技Pilot·硬科技新势力访谈”直播活动,与创道硬科技创始人步日欣围绕“AI Agent落地,真正提升企业数智化生产力”的话题,展开了思维碰撞与观点探讨。
本文特别整理了本次活动的访谈嘉宾,九科信息产品VP傅恺的12个核心观点,在此和大家分享。
嘉宾介绍:
- 深耕人工智能及企业级低代码平台研发10年+,主导多款亿元级商业化产品落地
- 任码隆科技产品VP期间主导开发「Retail AI」智慧零售引擎,实现百万级零售柜设备部署,日均访客数超300万次;系统落地商超巨头累计销售额破亿,终端用户触达超1亿人次
- 为建信金科打造低代码平台「云枢」,单客户为建行创造年营收超千万元
-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学士、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人机交互硕士。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Top 0.1%)
一、变革
01 AI大模型的诞生,大大降低了非IT工作者的劳动强度。
大模型的诞生,让AI技术得以更广泛地赋能非IT领域,无需复杂编程即可实现高效自动化,显著减轻了人工劳动强度。
以财务领域为例,在央企每年都有大量的财务数据需要上报国资委。光这一部分的工作,可能就需要动用数千人进行集中式加班,完成数据的搜集、整理、转换和提交。而由于数字员工的加入,财务数据的上报变得更为简单。它能够让原本需要三四千人的工作量,锐减至一两百人。
02 Agent智能体的出现,让一人顶百人正成为现实,
同时让企业对工作者的能力要求发生了巨变。
在大模型降低了某些领域的劳动强度以及工作量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导致某些岗位的需求变少,甚至有些岗位不再被需要。而其催生的新岗位需求却还没有完全成型。
Agent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作模式变革,人类也需要不断的去更新自己的技能库。尤其对于传统IT行业从业者,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的能力或者是认知体系,可能会首先被AI所影响。未来的工作模式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少数人管着一堆Agent,所以在享受智能体减轻人类工作负担的同时,也要及时提升我们对AI的掌控力。
03 Agent智能体让企业监管以及市场响应变得更迅速。
在过往,如果我们要了解某供应链企业的经营状况、舆情,或是供应链市场变化等信息,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工作周期。这种滞后性往往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错失良机——比如在突发的原材料价格波动中,因未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而错失最佳采购时机;在负面舆情发酵时,因信息收集缓慢而无法快速回应,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但得益于Agent智能体的出现,企业不仅能通过其快速搜集相关数据,而且还能就市场变化等问题,按照企业需求做数据分析,让企业对内对外的响应速度都大幅提升。
二、演化
04 随着AI的能力越来越泛化,人的参与度越来越低。
AI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与人类有着不同的协作形式,目前以下面这四个阶段为主:
(1) Embedding(嵌入):将文本、图像等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可被AI理解的向量,是AI处理信息的基础形式。就像战斗机上的火控雷达,负责“提供战斗参数”并“引导武器攻击”。它能把目标的各类信息转化为可计算的信号,为人类的后续处理提供基础。
(2) Copilot(智能助手):以协作方式辅助人类完成任务,通过实时分析场景提供建议,增强人类工作效率。如同战斗机上的副驾驶,负责“操作武器”或“观察敌情”。它与主驾飞行员(用户)紧密配合,共同推进任务完成,两者依存度高。
(3) Agent(智能体):能接收目标指令后,自主规划步骤并完成端对端任务,无需人类持续介入。如同无人战斗机,在指挥系统告知目标后,可自行规划路径、执行动作以达成任务。
(4) Self Driving(自主驱动):能自主理解长期战术目标,主动分解任务并协调执行,具备处理复杂、长期任务的能力。好比一个空军旅,甚至不需要具体指令,就能够对战术目标进行理解,会自行拆解任务、分配角色并推进执行。
从最初难以被人类感知到其存在的Embedding,到能与人类协作的Copilot,再到能端到端执行任务的Agent,最后到能够自主理解、拆解任务目标的Self Driving,在这个演化过程中,人类的参与度一再降低,需要人类亲自执行的事情越来越少。目前的企业级AI应用中,Embedding和Copilot更常见,Agent正在加速落地,而Self Driving则是下一代的未来级应用。
05 RPA更像流水线工人,Agent智能体更像全能员工。
RPA需要先由人类录入指令或轻度编程才能开始工作,本质上RPA接受的还是细碎的、Copilot式的指令,每一个任务细节都需要人类下达清晰指令。而Agent智能体不仅能完成流水线工作,还能胜任更复杂的任务——它不仅限于回答问题,还能理解并执行战略级指令,通过在数字世界中操作应用和系统来完成任务,并对现实产生影响。
06 现在很多Agent智能体本质上还是个“笨蛋”。
很多企业客户发现,虽然搭建了Agent智能体,但使用体验还是仅限于“智能客服”式的问答类场景。这些“智能体”的能力上限不高,最多只能基于对话,来完成word、PPT、图片等生成式任务,并没有在大模型的已有能力基础上实现太大的超越。
而像九科信息bit-Agent这类的GUI智能体,能够通过操作用户电脑,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界面操作任务。九科信息bit-Agent既能干RPA的活,也能干Agent的活,这是我们的显著优势之一。
三、落地
07 企业应该先明确自身需求及智能体定位,再启动部署。
企业在利用AI工具实现智能化之前,首先要解决认知层面的问题。比如目前市场上AI工具的功能、定位分别是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然后结合业务,思考该场景需要哪些工具参与、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
智能化的前提是业务的规则化、标准化。
Agent智能体搭建的前提,是企业在业务认知上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大模型是基于我们一般常识所诞生的,因此它的上限就是常识。而很多企业内部的业务,并不是一般常识就能理解或覆盖的,如果企业本身没有做好业务的规则化标准化处理,那么所谓的智能化推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08 企业数智化转型,
意味着流程链条上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力面临重新分配。
企业如果实现了业务智能化,便会产生新的责任分配问题。Agent智能体的各个决策需要权限批准——要不要给AI决定权、AI决策失误的后果由谁担责、如何界定AI的责任边界等新问题,需要企业需要重新考量。因此,Agent智能体的落地,除了带来生产力的提升,还有人、AI、组织之间关系的复杂重构。
09 Agent智能体的典型应用场景,
从单一业务环节到全链路智能化皆可覆盖。
单一场景智能化。如智能巡检业务:九科信息bit-Agent智能体持续收集产品/应用的各类信息、数据、图表,综合多种数据后进行实时分析诊断和风险判断;
多环节智能化。如上下游衔接:九科信息bit-Agent智能体可以帮企业和供应商、监管部门做数据对接——上游做数据收集、加工,下游做信息录入;
全链路智能化。如一站式招聘:九科信息bit-Agent智能体能够独立完成,从发起招聘需求,到简历筛选,再到预约面试及背调,甚至到办理入职手续等全链路环节智能化。
四、共生
10 在专业性上,人类无法追上AI。
随着AI的发展,其知识积累的速度和量级远超人类。因此在专业性上,人类比不过AI,两者之间的能力也不对等、不平衡。
长期来看,人类需要与AI结合共生,并通过资源掌控力、责任承担力以及权力分配,来增加人类的砝码,以获取二者之间的平衡。
11 结构化、制度化优先于智能化,
想减少“幻觉”,就要限制AI的使用。
由于大模型的随机性,“幻觉”问题无法杜绝,但可以通过可靠的固定流程,把主体工作“框定”起来,以提供确定性。同时,谨慎地使用AI,减少其在整个工作流中的影响,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大模型幻觉所带来的偏差。
因此,在搭建Agent智能体的过程中,结构化、制度化优先于智能化。比如,要求任务执行有着高确定性、低容错率的办公、工业场景,传统RPA技术反而更有用武之地。
同时,针对AI做好数据留痕及交叉检验。比如九科信息的bit-Agent,一个智能体负责执行界面任务,另一个智能体则专门负责监管。通过这种交叉验证机制,进一步减少“幻觉”的影响。
12 AI将要求人类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
未来,人类和AI如何共生?怎么做才不会被AI完全取代?这就要求人类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
一、对问题的定义能力:能够清晰地将你的任务目标告知AI;
二、工作流构思的能力:对问题进行拆解,然后形成结构化;
三、业务体系迭代能力:利用数据信息,驱动业务改进。
要在这场人机协作的深刻变革中抢占先机,企业与个人都必须在“精准定义—结构拆解—持续迭代”三大能力上不断精进。只有当我们能准确地向AI传达目标、以系统化思维拆解任务,并善用数据反馈驱动业务优化,才能真正掌握Agent智能体的赋能之道。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智慧不仅不会被取代,反而会因与AI的高效协同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升华,共同开创数智化时代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