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不挑模型的AI Agent究竟有多省钱?

不少企业负责人最近会有这样的困惑:公司已经采购了 DeepSeek、通义千问等大模型,用来处理文档分析、客户咨询等需求,现在想引入 AI Agent 提升效率,难道还要额外买一套绑定特定模型的智能体?要是这样,不仅多花一笔钱,现有模型的价值也没充分利用 —— 其实,“不挑模型” 的 AI Agent,早就成了企业降本增效的新选择。


一、先搞懂:AI Agent和大模型,不是 “绑定销售”

很多人会把 AI Agent 和大模型混为一谈,其实两者的关系更像 “手机和手机卡”:大模型是提供 “计算思考能力” 的核心(类似手机卡的信号与流量),而AI Agent是能把这种能力落地到具体场景的 “工具载体”(类似手机的操作界面与功能)。

过去不少AI Agent存在一个问题:只能适配单一品牌的大模型,比如买了A品牌的智能体,就必须用A品牌的大模型,哪怕企业之前已经买了B品牌的大模型,也只能闲置或额外花钱再买A模型 —— 这就像买了一部只能插某家运营商卡的手机,既不灵活,又浪费成本。

而 “不挑模型” 的AI Agent,本质是具备 “多模型兼容能力”:它能像一部 “全网通手机”,自动适配企业现有的各类主流大模型,不管是开源的 DeepSeek、Llama,还是闭源的 GPT-4、通义千问,都能通过简单配置对接,不用企业重新采购模型,也不用改造现有系统。


二、企业的隐形成本:单一模型智能体有多费钱?

为什么说 “不挑模型” 的智能体是省钱关键?我们可以从企业引入AI Agent的全流程成本来算一笔账:

首先是 “重复采购成本”:假设某制造企业之前为了生产报表分析,买了某开源大模型的年度授权,花费 10 万元;现在想做采购流程自动化,要是选了只能适配特定闭源模型的智能体,就必须再花一笔钱买该闭源模型的授权,不仅多花了钱,原有的模型还没办法充分利用。

其次是 “系统适配成本”:单一模型智能体往往需要企业调整现有数据格式、流程逻辑来适配模型要求,比如某零售企业用单一模型智能体做会员数据分析时,要把原有 Excel 数据改成特定 JSON 格式,还得安排技术团队花 2 周时间做接口开发,人力成本加起来近 3 万元。

最后是 “长期维护成本”: 如果后续企业想换更适合的大模型,单一模型智能体要么无法兼容,只能重新买新智能体;要么需要厂商上门做定制化改造,这些 “隐形成本” 加起来,很容易让 AI 落地的投入超出预算。


三、bit-Agent的兼容逻辑:让企业现有大模型物尽其用

九科信息推出的 bit-Agent,正是抓住了 “多模型兼容” 这一企业痛点,它没有绑定任何单一模型,而是通过灵活的接口设计,能快速对接企业已有的各类大模型,让 “旧模型不浪费、新需求不超支” 成为可能。

bit-Agent支持DeepSeek、通义千问等大模型作为基座,支持企业私有化部署

比如某集团企业的财务部门,之前用 DeepSeek 大模型处理发票识别,准确率能满足需求,但一直需要人工把识别结果录入 ERP 系统。引入九科信息的bit-Agent 后,财务团队不用换模型,只需要在 bit-Agent 的可视化界面里,设置 “发票识别→数据匹配→ERP 录入” 的流程,bit-Agent就能自动调用现有 DeepSeek 模型完成识别,再根据预设规则把数据同步到 ERP 系统 —— 整个过程不用技术团队开发,财务人员自己 1 小时就能配置好,不仅省了重新采购模型的费用,还省了人工录入的时间成本。

更重要的是,bit-Agent 的 “多模型兼容” 不是简单的 “能对接”,而是能让你根据不同场景选择更合适的模型。比如处理财务数据时,优先调用精度更高的 DeepSeek;处理简单客服咨询时,用响应更快的通义千问 —— 既保证了效果,又避免了单一模型在不同场景下的 “性能浪费”。


四、企业怎么用?三步让 “不挑模型” 的智能体落地

其实对企业来说,引入 “不挑模型” 的AI Agent,不需要复杂的技术准备,跟着这 3 步走就行:

  • 第一步,盘点现有大模型。先明确公司目前在用哪些大模型、主要用在哪些场景,以及这些模型的授权期限 —— 这一步能帮企业清楚 “哪些资源可以复用”,避免盲目采购。
  • 第二步,明确智能体需求。比如是想做 “发票自动报销”“考勤数据统计” 还是 “客服工单处理”,把具体需求列出来,再看这些需求需要智能体具备哪些能力(比如界面操作、数据同步、规则判断等)—— 像 bit-Agent 支持 GUI 界面操作、流程可视化配置,不管是财务还是 HR 场景,都能快速匹配需求。
  • 第三步,简单配置对接。以 bit-Agent 为例,对接现有大模型不需要写代码,只需要在后台输入模型的 API 密钥,再通过拖拽的方式设置流程步骤,比如 “调用 DeepSeek 识别发票→提取金额信息→对比 ERP 数据→生成报销单”,配置完成后测试一次,没问题就能正式使用 —— 整个过程最快 1 天就能落地,不用等技术团队排期。


五、总结:AI 落地不是 “越贵越好”,而是 “越适配越省”

现在很多企业谈 AI 落地,总觉得要花大价钱买最新的模型、最复杂的系统,但其实真正有价值的 AI,是能和企业现有资源适配的工具。“不挑模型” 的 AI Agent,本质是帮企业避免 “重复投入”,让已经花钱买的大模型发挥更大作用,让没技术团队的部门也能快速用起 AI。

九科信息的 bit-Agent 之所以能成为不少企业的选择,正是因为它没有把 “多模型兼容” 当成一个 “附加功能”,而是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企业的成本痛点 —— 毕竟对企业来说,能省下来的钱,才是真正的 “利润”;能快速落地的 AI,才是有价值的工具。

如果你的公司也有 “现有大模型没充分利用”“想上 AI 又怕超预算” 的困扰,或许可以看看 “不挑模型” 的智能体bit-Agent —— 毕竟,让 AI 为企业省钱,比让企业为 AI 花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