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企业做好这四步,让AI Agent学会从规划到执行
过去的企业智能自动化,大多依赖“明确指令”——系统听得懂什么,就执行什么。
但在 AI Agent 时代,企业的目标正在变化:从“听指令”到“懂意图”,从“执行动作”到“自主规划”。
这意味着一个成熟的 Agent,不仅要理解人说的话,更要能自己制定策略、判断路径、分配资源。本文带你拆解企业如何让AI Agent自动生成执行策略,并结合九科信息bit-Agent 的实践案例,总结出一套实用的四步法。
一、从“任务”变成“意图”:让 Agent 听懂你要解决的问题
传统RPA使用的过程中,往往要求任务描述非常精确,比如“提取 Excel 数据、更新数据库”。但在真实业务场景中,人不会这样说,他们更可能说:“帮我整理一下上周的销售异常”。
这就是“意图理解”的关键:
Agent 要先弄明白用户想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再决定怎么做。
在企业落地时,这个过程包括:
(1)从输入语句中识别目标对象、条件、范围等关键要素;
(2)结合上下文(如角色、系统权限、历史操作)理解语义;
(3)生成任务意图结构,作为后续策略生成的基础。

九科信息bit-Agent的五大核心能力
在这方面,bit-Agent 提供了“业务意图识别模块”,能基于上下文分析和多轮语义关联判断出目标是什么。比如,当业务人员输入“导出昨日未发货订单并通知供应链”,系统能自动理解涉及“订单查询 → 状态筛选 → 报表生成 → 通知推送”四个步骤,而无需人工再拆解。
二、从“意图”到“策略”:让 Agent 学会自己规划路径
理解了“做什么”之后,下一步是规划“怎么做”。
这一步决定了 Agent 的“智能上限”。
在企业级场景下,执行策略生成通常包括三个关键动作:
(1)目标分解——将整体目标拆分为可执行子任务(例如“审核、汇总、报送”);
(2)依赖关系梳理——确定先后顺序与输入输出依赖;
(3)资源匹配——根据系统、工具、API 等可用资源,选择执行方式。
bit-Agent 的亮点在于,它具备“任务规划引擎”,能够在理解意图后自动生成多层执行树:
- 自动判断哪些步骤可由自身执行(如信息检索、文档生成);
- 哪些步骤需要调用外部系统或工具;
- 哪些步骤涉及人工确认或审批节点。
企业无需再为每个流程手动配置逻辑,Agent 能自主生成执行计划并检测可行性。这意味着,Agent 不是被动执行,而是像一个“懂业务的项目经理”,自己会规划路径。
三、从“计划”到“执行”:让 Agent 懂得选对工具与模型
执行策略生成后,还需要解决“用什么工具去做”的问题。
在企业内部,这通常涉及多个系统、模型与权限模块的协调。
例如:
- 查数据要调用 CRM 或 ERP 接口;
- 文档生成要调用文档引擎;
- 异常检测要使用特定模型。

九科信息bit-Agent支持多种大模型
bit-Agent 的机制非常灵活——它允许用户自主配置任务对应的模型和工具,不同任务可以选用不同的执行模型。
比如:
(1)处理高频、低复杂任务时,可调用轻量模型(如 Qwen3、GLM)快速响应;
(2)遇到复杂判断与语义推理时,则切换至高性能模型(如 GPT-5、DeepSeek)确保精准性;
(3)bit-Agent 还支持私有化部署,企业可在本地环境执行推理任务,保证数据安全与低延迟。
这种“模型与工具可配置”的机制,使企业在不同任务类型间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也让 Agent 的执行策略更具自适应性。
四、从“执行”到“优化”:让 Agent 学会总结经验
一个能长期稳定运行的 AI Agent,必须具备“自我反思”的能力。
也就是说,它在执行完任务后,要能评估效果、识别问题、改进策略。
这一步,就是企业最容易忽视的“持续优化闭环”:
(1)记录每次任务执行的输入、调用和输出;
(2)识别失败点(如数据缺失、权限受限、模型理解错误);
(3)基于日志数据生成优化建议。
bit-Agent 的日志与回溯机制在这一点上尤为成熟:

九科信息bit-Agent任务执行过程的每一步都可清晰回溯
它能自动记录任务链路、模型响应与工具调用明细,允许运维人员在可视化面板中查看每一步的执行状态,并基于执行结果训练新的优化策略。
最终,企业可以把这些“稳定执行、可复用”的能力固化下来,形成能力库。

九科信息bit-Agent的能力固化功能
当下次出现类似任务时,Agent 不再重新学习,而是直接复用经过验证的执行模板。
结语:Agent 的价值在于“能替你想明白”
从“听指令”到“懂意图”,从“执行”到“优化”,AI Agent 的进化方向从来不是模仿人类对话,而是模仿人类的思考。
能自动生成执行策略的 Agent,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一个会判断、会规划的“数字同事”。
九科信息的 bit-Agent 正是在这一理念下打造的:
它让企业从“写指令”转向“说需求”,让 AI Agent 从“执行命令”进化为“理解目标”,最终实现业务流程的智能化、可控化与可持续化。未来,企业的竞争不再只是拼算力和算法,而是拼谁的 Agent 更懂业务、更能行动、更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