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AI Agent,让新能源运维更聪明

新能源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业和能源转型的核心力量。风电、光伏、储能与充电基础设施的规模持续扩张,能源体系正从集中走向分布,从人工走向智能。但当系统变得更庞大、更复杂时,新的难题也随之出现:

设备多、系统杂、数据量巨大,人工操作的效率和准确性都越来越难以保证。

在这样的背景下,AI Agent(智能体) 正在成为新能源运维的新解法——

它能够理解业务目标、自动执行任务、根据结果自我调整,让能源系统真正具备“自我感知、自我决策、自我优化”的能力。


一、 新能源行业的现实挑战

如今,一个新能源运维中心,可能要同时监控几十个电站、上千台风机和逆变器。每个系统、每台设备每天都会产生上百万条监测数据。

问题在于:

  • 各厂商设备标准不同,数据结构不统一;
  • 不同系统之间无法打通,人工重复录入、比对;
  • 运维任务量庞大,人力成本高,还容易出错。

比如:一台风机告警了,值班工程师要先登录监控平台,下载日志,再比对历史记录,最后填写报表上报。

一个流程往往要好几个小时。当这样的事情每天成百上千次发生时,效率和准确性都难以保证。


二、 AI Agent 的价值:让系统自己“动”起来

AI Agent 的核心能力在于:理解目标、分解任务、自动执行,并能根据结果自我调整。

在新能源行业,它能做的事情,其实都很“实用”:

异常处理:发现设备异常后,自动读取日志、分析原因,生成初步诊断报告;

能量调度:结合天气预测、电价信号和负荷情况,自动优化储能充放电策略;

报表生成:从多个系统提取数据,自动生成监管或财务报表;

工单自动化:根据故障类型自动派发任务、跟踪进度、汇总结果。

简单理解:它像是一个能听懂话、能自己干活、还知道什么时候该请示的“智能助手”。

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说,这不仅节省人力,还提升了响应速度与系统安全性。


三、 bit-Agent:让智能体真正“落地可用”

很多企业也在尝试AI Agent,但效果不一。

新能源行业的系统复杂、接口封闭、现场环境特殊,一旦方案过于理想化,就难以落地。

智能体市场现状:成果与挑战并存

九科信息的 bit-Agent 在设计之初,就以“能在复杂环境中稳定执行”为目标。

它不是一个模型,而是一套企业级智能体操作系统,帮助AI从“能理解”到“能执行”

九科信息bit-Agent的五大核心能力

bit-Agent的五大核心能力:

  • 非侵入式接入

无需改造系统,即可通过界面识别和语义理解来操作已有系统,实现“即插即用”的自动化。

  • 多系统协同

可跨多个业务平台执行任务,如数据录入、报表生成、系统调用等,实现端到端流程闭环。

  • 智能纠偏

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页面变化或系统响应异常,bit-Agent 能自动识别问题、调整操作或请求人工复核,保证执行安全。

  • 全链路可审计

每一步操作都有日志记录和权限控制,可随时回溯,满足新能源企业的合规要求。

  • 私有化与多模型支持

bit-Agent 支持国产模型(如 DeepSeek)与多模型路由,同时可部署在本地服务器中,确保数据安全与稳定性。这意味着,企业不用推翻现有系统,也能实现智能化升级。


四、 从“自动化”到“智能化”:新能源的进阶之路

传统自动化更多依赖规则和模板,面对新场景就容易“失灵”;

而AI Agent的优势在于,它能理解上下文、适应变化、动态调整

九科信息全面智能的产品矩阵

在新能源场景下,这种差别尤其明显:

  • 当天气突变、出力波动时,Agent可以快速重新计算最优策略;
  • 当系统界面更新或字段位置变化,它也能“学会”新的识别方式;
  • 当某些操作失败时,它会自动记录问题并优化下次执行路径。

这正是AI Agent与传统RPA的本质区别——

“机械执行”变成“智能决策 + 自主行动”。

九科信息的 bit-Agent 目前已支持多种主流与国产模型(如 DeepSeek、GPT-4o),在新能源行业尤其适合需要本地部署、数据安全和合规要求高的企业环境。同时,bit-Agent的私有化方案还能帮助企业在内部构建能力库,实现长期的知识沉淀与智能积累。


五、 展望未来:从人盯系统,到系统自己跑

新能源行业的智能化,不只是“上AI”那么简单。真正的变革是:让系统自己跑起来。

未来,AI Agent 将成为新能源企业的基础设施之一。它能让系统实时感知状态、主动分析问题、自动采取行动,最终实现从“人管系统”到“系统自运行”的转变。

而像 bit-Agent 这样兼顾智能与治理的平台,能让企业在不牺牲安全与合规的前提下,把智能体真正用在生产一线,让智能化成为新的竞争力。

在新能源浪潮中,有些企业靠扩张规模取胜,而另一些企业,则靠让系统更“聪明”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