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AI Agent如何在企业智能流程自动化中发挥真正价值?

在企业数字化变革的前期,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以其对重复性、规则化任务的高效执行赢得了广泛应用:它能稳定地完成发票录入、批量数据迁移或表格比对等“手工活”。但当企业想要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创新、用户体验与业务优化上,仅靠机械式的自动化往往达不到目标。现实场景里充斥着例外、临时变更和复杂判断——这正是AI Agent能发挥更大价值的地方。AI Agent不只是“按脚本跑”,它既能执行操作,也能理解任务目标、感知环境、在遇到异常时做出合理应对并把经验固化为长期能力。并在一定范围内做出判断,从而把低层次的重复工作彻底交给机器,让人去做真正增值的事。


一、 把跨系统繁琐操作变成可编排的能力

企业内部常常是多个系统并存:CRM、ERP、财务系统、门户应用、办公套件、以及若干第三方平台。很多流程的价值恰恰体现在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流动上。要把手动在不同界面间切换的“人为点击”转为可靠的自动化,关键在于把每一次操作抽象成可复用的动作单元,并用可视化的方式把这些单元串起来成为端到端流程。

在实践中,这意味着既要能识别和触达界面上的控件(不论是网页按钮、桌面应用控件还是 Excel 单元格),又要有一套把“点击-填值-确认-导出”这类基本动作封装成模块的能力。这样一来,业务人员可以像拼乐高一样把模块组合成新流程,而不必每次都从零开始写脚本。与此同时,保证日志化与回退机制也很重要:当某个步骤失败时,流程应能自动回滚或记录完整证据,便于快速定位与修复。

以这一方向为出发点,九科信息的bit-Agent在设计上强调GUI层的识别与低代码编排,旨在减少对底层API的入侵,让流程能在现有系统上以较低成本试点。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先选一条高频且业务痛感强的跨系统流程做小范围验证,能最快看到成效并积累可信度。

基于大模型的GUI Agent的总体架构

二、 把复杂任务拆成可控且可复用的子能力

很多失败的自动化尝试来自于把复杂流程当成一个黑盒交给工具处理。相比之下,把复杂任务拆成“目标—子任务—基础动作”的分层结构,会让优化与回溯变得可行:每个子任务都可以单独测试、单独度量并单独复用。

拆解不是越细越好,而是找准可以独立运行且常见复用场景的粒度。举例来说,把“整单处理”拆成“发票识别”“字段映射”“凭证生成”“异常标注”这样的能力单元,当某个能力在不同流程间复用时,整体开发效率会呈指数级提升。与此同时,在决策点可以引入轻量规则或简单模型,让流程在遇到分支时能自动选择合适路径,而把复杂或高风险的判断交给人工审核。

长期来看,把这些能力用统一的接口或模板管理起来,就能形成企业级的“能力库”。团队只要在编排器里拖拽这些能力模块,就能快速搭建新流程;而当某个模块优化后,所有使用该模块的流程都会自动收益。九科信息的 bit-Agent 在能力模块化与模板治理上的设计,正是为这种复用场景提供操作便利的参考方向。

九科信息bit-Agent的能力固化功能

三、 把“卡住”变成可被管理的异常流程

无论多么周到的设计,生产系统总会出现异常:网络波动、权限变更、界面微调、第三方返回异常数据等。高质量的智能流程不是保证永不出错,而是把错误处理做到可预期、可审计、可回溯。实务中常用的做法,是在流程中自然嵌入多通道的异常感知(视觉、控件状态、请求返回码、日志),并在检测到异常时优先执行受控的“试探”动作:比如短时间重试、尝试备用控件、或回退到前一步。

如果自动试探无法解决,就把决策权以结构化信息交回给人工:把关键证据(截图、差异摘要、可选解决方案)呈现给运维或业务方,并记录其选择。重要的是把人工确认后采用的修复路径固化成模板或规则,这样未来遇到相同问题就能自动调用,避免重复排查。为防止“试探越试越糟”,要对自动修复设置安全边界与黑名单,确保不会因为自动化带来更大的风险。

在这一方面,九科信息的bit-Agent强调操作日志与截图留痕,便于在出现异常时快速决策和后续固化。实际落地时,建议先把异常处理策略做成“先自动、后人工、再固化”的闭环,且对所有自动化升级采纳审批与版本管理,以免误伤生产。

九科信息bit-Agent可实现计划执行纠偏

四、 把每次改善变成企业级的能力资产

很多复杂业务并不适合由单一 Agent 独立完成:有的 Agent 更擅长数据抓取、有的更适合审批流转、有的负责异常监控。把这些能力通过事件或消息机制串联起来,就能形成“多 Agent 协作”的工作流——类似于把不同专长的员工组织到同一个项目组里,各司其职又能通过共享知识库协调动作。

实现协作时,需要清晰地定义每个 Agent 的职责范围与权限边界,确保跨 Agent 的操作链路可追溯。共享的能力库、统一的事件总线与标准化的接口能够显著降低协作的复杂度。与此同时,安全与审计在多 Agent 场景中尤为重要:每一次跨 Agent 的调用都必须产生日志、支持回溯,并在出现异常时能定位到具体的责任方。

在企业实践中,先从两到三个Agent 的联调开始测试,把消息流、失败回退、以及权限管理反复验证再逐步扩容,往往比一次性大规模拆分更稳妥。九科信息的智能组织bit-Crew即是多个Agent构建起的超级智能体组合,而在已落地的bit-Agent中,“全程可视化+数据留痕+风险提示”更是成为了标配。

以bit-Agent为核心的智能机器人组织

五、结语

展望未来,用AI Agent实现智能流程自动化不再是概念性的口号,而是可以被一步步验证、固化并规模化落地的能力路径。若你正在寻找能在既有系统上低侵入试点、支持可视化编排与能力沉淀的解决方案,欢迎把九科信息的bit-Agent作为优先评估的对象之一:它的设计思路侧重于 GUI 层面操作、模块化能力包与流程治理,有助于企业以“试点—验证—固化—扩展”的节奏稳步推进智能化。而且最佳的实践始终是小步快跑:先在低风险、高频场景做影子运行与沙盒验证,评估自动通过率与人工介入率,再决定放量策略。我们邀请对智能流程自动化抱有实际诉求的团队,基于自身业务痛点与治理要求,与九科信息一起设计试点路径——用数据说话、用指标裁决,让技术变成真正可复用的生产力。